投资要点
双周专题:多地疫情影响,叠加监管新政实施在即,化妆品代工厂亟待突围。近期上海等全国多地爆发的疫情从供给端和需求端都对化妆品代工厂造成严重打击,停工停产企业众多,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受静态管理限制,上海多数化妆品企业和广州部分化妆品企业停工停产;即使部分代工厂可以开工,化妆品原料、包材的供给也大多受物流不畅影响而有所延后,化妆品功效测评环节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化妆品代工厂通常在4月起就要准备“618”大促活动的订单,即使部分客户订单需求推后到5月份,届时代工厂也会受人工、产能、原料等多因素影响难以满足全部订单需求,从而可能会导致今年“618”大促活动供给不足、热度受限。而除了疫情以外,今年代工厂还面临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且难以传导到下游、新品备案速度放缓、《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效在即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我们认为,化妆品代工厂的应对措施包括:1)降本增效:在如此严峻的客观形势下,代工厂今年最重要的措施便是降本增效,例如精简冗余人员、重新梳理管理架构等;2)增加核心客户订单占比:正如我们在3月初外发的化妆品行业深度报告中所提到的,化妆品代工厂要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增加这些核心客户订单占比,从而享受化妆品行业β的同时还获得核心品牌的α;3)提供更多增值服务:若代工厂可以为品牌商提供代工以外的更多增值服务,例如功效测评、营销指导等,则有利于加强品牌商粘性,并且获取更多附加值。
双周观点:过去两周Wind 化妆品指数累计下跌4.45%,医疗美容指数累计下跌2.76%,分别跑输沪深300 指数2.41pct、0.72pct,主要源自市场担忧全国多地疫情影响美护板块供给与需求。1)尽管疫情影响上海、广州地区化妆品生产企业的日常经营,但珀莱雅、贝泰妮等龙头化妆品企业主要生产或代工基地均不在这些地区,而且这些企业普遍都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因此日常经营受疫情影响较小。持续看好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的龙头化妆品标的;2)线下美护机构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大,但参考成都、深圳、香港等地疫情后需求恢复节奏可以发现,线下美护需求并不会消失而是延后,疫情好转之后这些需求将会迅速反弹,仍然看濡白天使针、少女针等高端产品线的持续增长。
数据:2021 年我国化妆品市场规模为5,726 亿元,同比增长9.81%,其中欧莱雅依然是我国化妆品市场的第一大化妆品品牌商,市占率进一步提升至12.2%,宝洁、雅诗兰黛位居其次。2021 年我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达到283 亿元,同比增长18.22%,占化妆品市场的比例提升至4.9%。分品牌来看,贝泰妮旗下的薇诺娜市占率19.5%稳居首位,同比大幅提升2.7pct;欧莱雅旗下的理肤泉、哈尔滨敷尔佳、雅漾、欧莱雅旗下的修丽可分别位列第2-5 位。
外资持股:从外资持有重点公司的变动情况看,多数公司外资持股数有所下降。例如:4月1日-4月14 日,外资减持珀莱雅21万股,持股比例从23.13%下降至23.03%;外资减持华熙生物41万股,持股比例从4.28%下降至3.85%;外资减持爱美客6 万股,持股比例从5.35%下降至5.29%。不过过去两周外资持续加仓功能性护肤品龙头贝泰妮,累计增持96 万股,持股比例从1.83%提升至2.27%。
投资建议:监管趋严,各类政策频出,长期有利于合规市场规模扩大以及龙头公司市占率提升。短中期关注能在监管趋严背景下依靠大单品突围的头部品牌(贝泰妮、爱美客、珀莱雅等)及监管要求下享受行业格局逐渐清晰、短期量价齐升的上游环节头部公司(科思股份、嘉必优、新瀚新材、华测检测(机械组覆盖)、谱尼测试(机械组覆盖)、青松股份等),中长期关注市占率提升、话语权提升能穿越行业周期获得确定性增长的品牌。
风险提示:宏观因素带动消费情绪下降,监管政策风险,化妆品品牌力下降。